首页 > 滚动 > 正文

“课程”赋能提升育人实效 “学科”赋能助力融合发展

2021-09-29 16:06:34 中国教育报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旅游开发区河滩小学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以“筑梦·篱园”课程为撬动点,多途径实施劳动教育,以“一育”带“四育”,建立了“多学科融合,多时空、校内外联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润心,为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赋能提升育人实效

学校着力构建“5—3—6劳动教育”创新模式,即以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培养为主线,开发校园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家庭田园三大课堂阵地,实现劳动与学科育人、劳动与传统文化、劳动与节日教育、劳动与研学实践、劳动与文明校园、劳动与乡村实践六融合。着力打造“筑梦·篱园”系列课程,构建多维融合、多元并举、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并基于学情和校情,打造劳动教育学科基础拓展课程和活动拓展等相关课程,围绕“砥砺心智、强技自立、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课程育人目标,努力让每一名学生成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勤奋创新、身心健康的人。

“学科”赋能助力融合发展

一是以劳立德,打好传统文化育人“新底色”。通过将杨家埠年画制作、特色剪纸、葫芦画制作、风筝扎制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学校劳动课程与延时服务项目内容,学生在延时服务期间可自主选修课程,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精心开发“三维·底蕴”课程,针对不同时间节点,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特色活动,实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情感劳动三维共进,有效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身心全面发展。突出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节日教育、红色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校内外劳动实践,如包粽子、折龙舟、手绘端午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品味端午,体会传统节日的快乐,传承千年的农耕节气文化也在劳动课程中得以体现。

二是以劳增智,绘就学生创新发展“新画卷”。学校组织教师分学科、分层次将学科知识点融入到劳动教育课程中,并通过强化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打破学科壁垒,构筑起“筑梦·砺智”“筑梦·博文”“筑梦·尚美”“筑梦·创新”等学科创新发展课程,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增强劳动知识技能。各学科教研组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融合,开发了“丹青绘田园”“数学小农夫”“诗词歌盛世”“小小讲解员”等多门趣味活动课程,丰富了劳动课程体系。如在语文学科中,教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寻找课本知识内容与劳动教育课程契合点,形成《语文学科劳动要素清单》。在中、高年级通过欣赏田园诗、撰写农耕笔记和劳动随笔等,引导学生记录劳动过程,分享感悟劳动之美。

三是以劳育美,擦亮校园美育文化“新品牌”。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美育素养。在劳动教育活动室,学生们学习剪纸、手工制作和环保课程,将落叶制成粘贴画、将废纸箱做成纸版画、将旧毛线做成毛线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之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农村地理优势,将劳动教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组织学生开展描绘农村风光、田地景象、农民劳作等画面,记录植物生长过程等,感受生命之美,体会劳动之美。

四是以劳润心,探索协同育人发展“新路径”。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学校以校园劳动教育课程为主体,家庭、校外基地、社区等实施“家校社劳动协同”区域劳动教育新模式,构建区域劳动教育联合、协作、融合的育人格局。通过制订相应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田园劳动体系清单,开展亲子劳动课程、职业体验课程、社会义务劳动等,积极开辟劳动教育“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与寒亭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东篱田园综合体等加强合作,将学校周边资源系统化,与学校劳动教育深度对接,因地制宜、多形式、广覆盖地开展协同育人劳动教育。

“评价”赋能多元化,成就精彩人生

学校以“劳动存折”活动为依托,多元化方式展示劳动成果,通过评选“劳动小能手”“筑梦教师”等,建立起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针对课程实施的三大板块,学校评价体系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采取生生互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劳动进行综合评定。评价内容包括劳动次数、劳动过程、实践技能、劳动成果等,相关材料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评优树先重要参考。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共同画好新时代核心素养育人同心圆。

(肖兆星 周建坤 付丽峰 周祥)